美好的旅程

22年夏天我非常幸运地通过了英国某孔院的选拔,从未出过国的我带着满满的期待来到伦敦这座大都市,开启了全新的体验和生活。
全新的体验

作为全英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有众多合作院校,我被分配到当地的一所小学作为那里的全职老师展开工作,真正进入学校后,我发现一切都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小学阶段的汉语教学,更未曾体验过英国本土的中文教学。初入学校时,我对学校整体的自由氛围有些不适应,比如六年级之前的学生日常上课都是在地毯上进行的,即使是在上课时有些捣乱的学生,班主任和助教老师也不会特别严厉地训斥,更多采取劝说和鼓励的方式,同时中文课作为该学校唯一的外语,没有固定的教材,并未设置考试等检测性手段来检验教学;在进行学前班reception的手工设计时,一开始我也高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孩子们的年龄太小,不仅笔抓不住,剪刀也很难使好。

但随着与学生的接触增多,在设计每周的手工活动时,我比一开始的时候更能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实际操作时,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尝试中文手工,甚至愿意每天都来做。我仍然记得实施第一次的手工时,我每天都手忙脚乱,由于学生太小,很难让他们一步一步按照预想的计划来,学生不受控制,墨水到处都是。后来我逐渐掌握了手工难易度的设置,也能够抓住孩子们的兴趣,来中文活动桌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在英国丰收节时,正值秋天,我将汉字“秋天”与丰收节的标志性元素南瓜结合,设计出写与画结合的worksheet;在没有特殊节日的时候,我会设计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手工,让孩子们从日常中熟悉中国元素与文化。


后来我有机会接手四年级的汉语课,缺乏经验的我在备课时往往缺少头绪,不知道该准备多少内容,自己精心设计的内容在课堂中呈现时也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再结合公派教师对我课堂建议的总结和内化,我在课堂上越来越如鱼得水,能够以自信的心态面对学生。更惊喜的是,当我逐渐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新知的速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扎实地掌握所学过的知识并输出成句,甚至还能联系到原来学过的内容,主动输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句子,那种教学的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
满满的收获


临近春节,我们中文组的老师决定在春季学期开展一场关于中国春节的全校性活动表演。活动时间为期两天,每一年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唱响欢快的中国歌曲,结合生动的舞台表演。另外还有特别节目中华武术操和舞龙舞狮,让学生体验中国新年特色和氛围,带给学生和家长不一样的中国印象和体验。表演要用到的道具和服装,大部分是从孔院借的,还有我们自己亲手做的。

除了汉语相关的工作,我也会在当地老师的课堂上做助教,了解当地的小学教育。在不同学期,他们的教学内容会在原定的教学大纲上按不同主题展开,主要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做到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从英国本土老师那里也学到了很多。比如在面对不配合课堂的学生时,应该怎样提醒他们,方式和国内是完全不同的;一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我也会学习并应用在汉语教学中。一开始我对这边的课堂环境不是很适应,也不知道该如何和学生们自然地交流互动,但也是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和友好,有时走在校园里会突然听到开心的“你好”,有时他们也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拥抱,我紧绷的神经终于逐渐放松,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这里的人和事,这一年的成长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这算是我第一次步入社会工作,起初我还是一种“学生思维”,总是等着“被分配”,有时即使有一些想法,也很难及时且主动地表达出来,用英语和当地老师沟通也总是显得很局促,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屏障让我会有一些逃避心理。其实在英国的生活并不像我在朋友圈中展示的那样充满阳光和快乐,在遇到自己不被理解或受挫的时候,那种痛苦是需要我一点点消解和调节的。回顾这一年或好或坏的经历,都把我塑造成了现在这样更好的我,所以非常感谢志愿者项目给我提供的广阔天地,让我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在异国他乡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