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入口 | 教师入口
学校主页
2025届国际中文学院优秀硕士毕业生(三)| 寻我征途永做鲜活求索者,岁月不怠唯赞跬步向光人
2025年08月14日 18:11张钰  朱丹  陈愉洁点击:[]

01 赵凤霞

个人介绍 

国际中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3班学生

中共预备党员

— 在校曾任职务 —

国际中文学院3班组织委员

国际中文学院融媒体中心主任

— 获奖经历 —

一等学业奖学金

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优秀团干部

两次获得院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 毕业寄语 —

在追寻自我意义的长路上,做永远鲜活的求索者。

Part 01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三年的研究生旅程,此刻走到了终点站。与本科毕业时的迷茫相比,此刻心中充盈着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这三年,我在导师与任课教师们的点拨与指导下领略学术世界的魅力,认真对待这段求知之路,回首学业,或许还有不足,但是已经没有遗憾。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也认真地选择了实践工作,在北语出版社的一年时间里,我收获良多,文稿的校对与修改任务,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审查中形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更坚定自己,去做一个认真、较真的人。在学校代课的日子更是我平淡生活中充满彩色的点缀,正是这些实践让我明白,在教学的道路上,我还有更多的可能。

Part 02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学习之外,学院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为我打开了一扇别样的窗。从选题策划到采写编辑,再到公众号运营,我不仅是学院故事的记录者,更是参与者。这份职责教会我严谨与细致,锻炼我沟通与协作的能力,更让我在每一次将学院的动态、师生的风采呈现给外界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连接感与价值感。感谢老师们的信任与支持,这份经历,无疑是我研究生生涯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融媒体中心,有幸遇见了体贴的师姐,可爱的朋友们,还有了不起的学妹学弟们。我会永远记得探讨活动策划时一起遇到的过夕阳,那是我研究生生涯中温柔的底色。

Part 03 素履以往,向暖而生

我曾穿梭于“世界文化节”五光十色的展台,协助不同国家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文化瑰宝;也在留学生迎新时,帮助初来乍到的朋友熟悉环境;在毕业典礼上,冒雨布置场地;还曾在学院的带领下,参与各种文化实践……这些时刻简单而纯粹,它们提醒我,世界很大,善意很暖,行动的脚步可以触及心灵,要一直坚持,做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

Part 04 扬帆不惧风浪,彼岸自有繁花

研究生的三年,塑造了一个更成熟、更坚韧、视野更开阔的我。毕业是终点,更是起点,前方的道路延伸向无数可能,我满怀期待,也充满信心。研究生这几年赋予我的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会成为我前行的底气。我会带着这份底气,勇敢闯荡,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在追寻自我意义的长路上,做永远鲜活的求索者。

02 周陈霞

个人介绍

国际中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4班学生

中共党员

— 在校曾任职务 —

国际中文学院融媒体中心主编

北语团委学术教育中心副主任

— 获奖经历 —

曾获国家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

优秀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

连续三年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 毕业寄语 —

历史从不偏爱捷足者,它只对匍匐前进却目光如炬的人报以掌声。

Part 01 理论与实践并举:深耕专业能力

三年前,我怀着对北语的向往来到这里。在专业的学习上,我深知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一方面,我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打磨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我勤于参与各项与专业相关的教学项目,先后参与了哥伦比亚大学中文辅导、明德中文暑校以及联合国中文项目,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这些过程中,我的逻辑思维、论文写作能力甚至沟通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Part 02 实践探索与教学热忱的觉醒

除了专业相关的实习以外,我在研二期间先后进行了两段教育实习。由于对未来的迷茫和考虑,我进入高途担任语文教研实习生。在教研实习阶段,我接触到直播、运营以及语文教研的相关工作,也在亲身经历后发现自己相对于作为幕后默默无闻的教研而言,更喜欢直观地站在学生面前讲课的感觉。后来的教学实习中,学生的一句“老师,我第一次觉得语文课这么有趣”更是让我收获了莫大的鼓励。而我在这些经历中得到的成长,无论是如何在直播中通过有趣的设计吸引更多的观众,还是经过反复修改打磨的主题文稿,亦或是多次讲课锻炼出的自信,都在后来的面试中给予了我很多无形中的帮助。

Part 03 服务中成长:学生工作的历练

此外,在学习与实习之余,我在研二期间同时担任北京语言大学校团委学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国际中文学院融媒体中心主编、22级4班团支书,组织和参与了多项活动,所在班集体前不久还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学生工作让我有幸认识了更多有趣、能干的同学、学妹,也锻炼了我的时间规划能力和组织能力,让我能够在服务他人中得到成长,让自己得以一直流动着。

Part 04 心向远方:以诗为光,步履不停

三年研究生生涯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难忘的回忆。每当感到内心贫瘠,无法找寻到前进的方向时,我总会将自己投射到喜欢的角色身上。自强不息的罗琦琦曾是我的救赎,因为她,我读到了巴尔蒙特的一首诗,并将此作为自己前进路上的光,勉励自己。我感激在北语遇到的一切,仿佛让我重获新生。我来到这里,在这里生长,在这里收获。这里是终点,但不会是我追求的终点,我的脚步绝不会囿于现下的安逸,我会一直向前走,朝着我想要的未来走去。

国际中文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82303400,传真:010-82303965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