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场阅兵超越了常规的军事检阅,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中国国防力量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下面,让我们跟随国际中文学院参与学生的视角,体验这场气势恢宏的军事盛典,一同聆听这堂发人深省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忐忑与荣光:我的广场合唱之旅
很荣幸作为广场合唱团的一员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
个体关于重大事件的记忆总是碎片化的,但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交织成了永恒的回忆。记得辅导员老师刚找到我参加这项任务时告诉我,这项活动对体能有很大的考验。五月份的时候,我们接到了具体的任务是演唱抗战歌曲,我更加紧张了,我平常唱歌甚至有些跑调,哪敢奢望用稳定的饱满的声音来演唱。就这样,伴随着种种的疑惑、忐忑和焦虑,我跟随着北语合唱团的大部队开始了训练,虽然有学校声乐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还有艺术学院的同学热心帮忙纠正,但是我的演唱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每次演唱好像公开处刑,拖集体后腿的羞耻感深深萦绕着我,再加上期末课业的压力,我甚至有了动摇的想法,想着要不被淘汰掉算了,但是因为自己做出了承诺,就要硬着头皮继续坚持。直到七月份和军乐团的联合训练,站在烈日下,身在军营中,感受着地面反射上来的阵阵热浪,汗珠像水一样从每一处毛孔涌出,余光察觉到身旁的同学突然倒下,口吐白沫,却又倔强地爬了起来,那一刻我终于感受到了“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里蕴含的果决和刚毅,先烈们殊死搏斗、前赴后继的场面浮现在眼前,我们现在不就是在战斗吗!喉咙一热,终于我也能够抬起软腭、打开口鼻腔演唱了。后来,歌曲训练、体能训练以及三次的凌晨集体彩排,确实很累也很苦,但是“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战先辈”的精神号召好像一剂又一剂的强心剂支撑着我完成祖国、先辈和学校交给我的光荣的任务。
九月三日的广场,当那一首《太行山上》终曲之时我听到了对面黄瓦红墙传来的回音,我想这是中国青年与抗战先辈的对话,这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走向复兴的决心,相信我们必将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24级硕士研究生 蔡天培


汗水与共鸣:百日训练的铭记与回响
能作为合唱团一员参与9月3日的阅兵大合唱,从接到通知那天起,我心里就揣着一份沉甸甸的荣幸。从5月16日到9月3日,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跟着合唱团一起度过。43次日常训练、14次联合训练,累计近15000小时的时长,说起来只是一串数字,落在实处全是汗水。
刚开始训练时,我总觉得重复练咬字、抠节拍、抓动作表情特别磨人,不让缺席的训练也占用了我很多自由的时间。夏天温度高,站在队伍里没多久,后背就被汗浸湿,腿也站得发僵,有时合练到天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心里也打过退堂鼓。可每次练到《松花江上》《保卫黄河》这些歌,想起当年先辈们抗战的故事,又觉得这点累算不得什么。
9月3日那天,从凌晨上车到夜里收队,我差不多24小时没合眼。太阳一出来就明晃晃地晒,眼睛都快睁不开,汗水顺着后背往下淌。为了准时入场,大巴在集结点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不能下车、不能喧哗也没有手机,大家就那么坐着、忍着,心里却一直盼着早点上场。轮到我们进场时,踩着节奏唱出第一句,所有的疲惫都被现场的气氛冲散了,只想着把每一句唱准,把歌里的感情传递出去。当最后《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看着和平鸽飞向天空,那一刻红、橙、黄、绿、深蓝、浅蓝交织成幕,那景象像一场无声的礼炮,把“和平”写满天空,我心里又暖又激动。现在回想,那一天的暴晒、等待和坚守,都成了我和这段历史的共同记忆。
这次经历让我牢记,没有什么事是轻轻松松就能成的,都是靠一点点坚持熬出来的。更让我明白,这些歌里藏着过去的历史,我们唱出来,不只是完成任务,更是把先辈的故事和精神记在心里,好好守护现在的日子。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23级硕士研究生 荆瑶


梦想与致敬:十年之约的歌声献礼
非常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合唱团的一员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胜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谁不想到阅兵现场亲眼见证祖国的繁荣和强大。2015年,当我在电视机旁第一次看到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天安门广场前走过时,我的心中便埋下了想要参加阅兵的种子。未曾想到,十年后我会以合唱团成员的身份来到天安门前,为祖国、为英雄、为英烈献歌。
9月3日我们到达天安门广场时,正值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我们看着东方正在缓缓升起的太阳,想起了《在太行山上》中的歌词:“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此时此刻的景象,与我们即将演唱的歌曲是多么契合呀。似乎天地日月都在为我们接下来的任务铺就舞台。当天的太阳十分刺眼,但在演唱时,我们每个人都将眼睛睁得很大。那刺眼得阳光就像敌人,而我们则对此毫不畏惧,并且要以最猛烈地还击。
当《松花江上》的音乐响起时,我们想起了东北那富饶的土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朋友。当唱到“九一八、九一八”时,我们每个人胸口充斥着悲伤和愤怒,我们大声嘶吼着,将积蓄已久的哀怨与愤怒嘶吼而出。紧接着,我们看到了“千山万壑,铜壁铁墙。”的宏伟景象,看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时的依依不舍与坚定的信念,看到了“万山丛中”和“青纱帐里”游击健儿们矫健的身姿。我们将这一幕幕景象伴随着歌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歌颂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解放斗争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歌颂党在国家走向富强中所付出的辛劳。当在歌唱《歌唱祖国》时,看着飞翔在天安门广场的和平鸽,我的眼中一下涌满了泪水。
当我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那日的歌声依旧在我耳畔唱响。我们仍将在一次次实践中,时刻等待接受党和祖国的检阅。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23级硕士研究生 曹世杰


微光与担当:一名志愿者的使命答卷
2025年9月3日,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这段经历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回想起暑假两个多月的培训,那近5000小时的付出仿佛就在昨天。从志愿服务理念到外语服务、礼仪知识等16门综合培训课程,共计27次专项课程,每一次学习都是成长的积累。我们全力以赴,只为在阅兵当天能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阅兵当天,天安门广场人声鼎沸。朝阳升起时,我站在岗位上,看着观礼群众有序入场,听着远处传来的激昂乐曲,心中满是振奋。值守过程中,我耐心为观众指引座位、解答疑问,即便长时间微笑让脸颊发酸,反复讲解让声音沙哑,可当听到一句句“辛苦了”,看到大家眼中的期待与敬意,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当纪念大会正式开始,看到空中护旗梯队26架直-19武装直升机展示“80”字样飞过,看到45个方梯队依次通过,听着回荡在广场的礼炮声,我的内心满是震撼,不禁想起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岁月——我们今日的坚守,正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作为一名来自山东临沂革命老区的志愿者,这片土地上曾有无数先辈为了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如今,我站在这个特殊的舞台上,参与到如此意义重大的活动中,深感荣幸。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这次志愿者经历,将会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篇章。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我会将这段经历化作前行的动力,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24级硕士研究生 邵萌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