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下午,国际中文学院第十期“传承与创新系列讲座”在教二楼101顺利举行。党委副书记魏晖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的专题报告,聚焦“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这一创新路径,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关于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国际中文学院院长沈庶英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魏晖研究员系统分析了当下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转型”。他援引学界观点,指出2020年是转型元年,并详细阐述了由学习方式、教学手段、学习需求、培养模式、生源格局、教学环境、事业体制和格局等多方面变化驱动的转型背景。他强调,而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政治环境(如疫情加速)等多元因素影响,以及生源结构、学习目的与动力、从“中文热”到“渴望读懂中国热”的需求变化,转型势在必行。在理念和技术层面,他提出应实现“六个转向”:线上线下融合、智慧教学为主、语言能力+素养+职业能力并重、高质量发展与服务能力提升并重、计划与市场结合、更加重视语言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魏晖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近年来探索实践的“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路径。他回顾了工程化理念的提出背景与进展。随后,魏晖研究员深入阐述了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核心要义。以增强服务能力为根本目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包括增强培养融通中外文明使者的能力、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增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以提质增效为主要任务。构建工程化国际中文教学新体系,研发并推广能解决规模化与个性化矛盾的智慧教学系统,助力国内外办学机构共同提升质量与效率。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运用系统性思考和工程思维,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产品化呈现、反馈式完善,将国际中文教育视为学业、事业、产业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推动其一体发展,构建“更加包容、更具韧性、更高质量、更有活力”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以集成创新为关键方法。在战略(学业事业产业一体)、知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组织(机构协同)等方面实现集成,在理念、资源、技术、管理集大成中创新。他强调要重视市场化运作,呼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未来发展,魏晖研究员着重探讨了其海外落地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他引述习近平主席给2024世界中文大会的贺信精神,强调中国作为母语国支持服务国际社会开展好中文教育的责任。他提出海外落地关键在于以机构协同为主导力量,推动“工程化、市场化、在地化‘三化’联动发展”。
讲座最后,魏晖研究员总结提出,过去五年的探索既是北语重塑领先地位的系统思考,更是适应时代转型的主动选择。实践证明,文科师生能够掌握工程思维并推动工程化实践。他诚挚邀请更多同仁加入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探索行列,共同推动这项事业的转型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讲座视野开阔、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和深入思考。在场老师纷纷提问,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具体实施、面临的挑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讲座为国际中文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启发和路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