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入口 | 教师入口
学校主页
国际中文学院通识教育系召开2025年春季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
2025年04月10日 19:21点击:[]

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优化留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25年3月31日中午13时,通识教育系第一次研讨活动在教一楼1115办公室召开。活动围绕“留学生通识课程建设”主题,全系教师针对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定位、师资培训及技术挑战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旨在探索“中文+专业+通识”融合的创新路径。

1 课程体系建设:从专业需求到通识拓展

讨论伊始,教师们聚焦通识课程设计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曹彩虹老师指出,现有“经济调研”等实践类课程符合学生需求,可以将其升级为通识课,融入更多案例与数据分析模块,“既能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又能提升其综合素养”。黄梅老师则强调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认为通识课不应是专业课程的简化版,而应注重思维拓展与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全球化视野。

王锐老师进一步从两个层次提出建议。首先,在课程内容维度,围绕留学生需求分层设计通识课,例如经济、文化等核心模块,可将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国际适应能力;在技术实施维度,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通识课项目,让更多优质课程从设想变为现实。

针对课程内容设计,于洋老师提出教材改革的迫切性,指出当前教材偏重语言技能,需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度。

2 教学挑战:语言能力与知识体系的双重提升

在讨论实施难点时,刘文丽老师直言留学生通识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且学术语言水平较低,直接学习通识课程可能产生断层。朱世芳老师从教学方法切入,建议采用分层教学,例如在课程中增设“工作坊”或“知识导论”,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李长英老师则从教学目标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指出通识课需明确跨文化交际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例如,尝试在“商务谈判实训”课程中融入翻译实践,让学生同时掌握谈判策略与双语转换技能,发挥“谈判+翻译”的复合优势。此外,她呼吁加强师资培训,认为通识课教师需兼具语言教学与行业经验,建议开展联合培训,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3 技术应对:AI时代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语言教学的冲击,李晓敏老师提出前瞻性建议,她认为AI工具已能完成基础翻译,但文化差异与专业术语的精准表达仍是难点。教学中可以强化“语言差异对比”模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适应能力。

4 总结:构建“融通与创新”的通识教育体系

最后,沈庶英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强调,通识教育需立足“人的全面发展”,明确课程性质与目标,突出通识课的知识整合与交叉学科特色,推动跨学科知识融合。要做到前沿性与核心素养并重,通过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加强从基础到高阶的模块衔接,打通学科边界,构建逻辑连贯的通识教育体系。

本次研讨活动为汉语言专业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通过“新旧结合”的课程建设路径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实用性、提升师资复合能力、拥抱技术创新,通识教育系将继续致力于培养“通语言、精专业、善思辨、具情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留学生教育注入新活力。

国际中文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82303400,传真:010-82303965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