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绍兴,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老街台门......
名人层出不穷,
却依旧低调从容,
如同那静立千年的堤埠石。
让我们和留学生一起
走进绍兴水巷纵横中,
领略祥和淳朴的江南水乡风情。”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
1
第一个故事 
先生笔下有书屋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
通过参观,同学们深度体验了鲁迅当年的生活情境,在实地了解了鲁迅的故事。
行前大家阅读了《故乡》、《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部分作品。鲁迅作品很难,同学们说总是要读几次才能理解,但通过参观鲁迅故居和博物馆,对作品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2
第二个故事 
千年古镇飘酱香

绍兴有句民谚,“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绍兴酱醋酿造起源于6000多年前,比黄酒还早了200多年。在历史上,酒缸、酱缸、染缸是绍兴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三缸”,并由此延伸出浓郁的地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曾到绍兴取材,拍摄的仁昌酱园便坐落在安昌古镇的东市口。
仁昌酱园始创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创始人姓徐,至今已近有130年历史。
留学生们慕名来到安昌古镇,走进这座见证了安昌百年春秋的老厂房,洋溢在充满阳光味道和时光味道的酱香中,感受中国传统酱文化的魅力。

走进仁昌酱园露天晒场中,到处可见装有酱料的大酱缸,空气中弥漫着酱油特有的香氛。酱园有缸千余只,100多年来,与传统的手工技艺一道代代相传。
在太阳能模拟天然晒酱场,大家围着酱园的非遗传承人藤老先生,从原料选用、天然晒酱、制作工艺、酱油品类,到酱油与中餐、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一询问,纷纷为仁昌酱园百年坚守传统手工制酱工艺点赞。
“酱料黏稠、厚重,需要人力定时地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此消彼长,互相制约。”酿酱的老师傅随时不断掀起缸盖,进行“翻缸”。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仁昌酱园确实是安昌古镇的一道美丽景观。
3
第三个故事 
翰墨流香传诗意

兰亭位于绍兴古城西南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住所,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等。
走进兰亭,同学们首先在曲水流觞中感受了1600多年前兰亭雅集的趣味。我们借古人的一场风雅,以亲切随和的编排方式,和留学生们一起走进历史,融入文化。大家用简单的中文学着做诗,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受兰亭的底蕴,接受中国文化的洗礼。
随后,张浩老师以“兰亭的故事”为题,在书法体验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微课讲座,同学们认真地听老师讲述了王羲之在兰亭饮酒作诗、习字做书的故事,仿佛穿越了千年历史,领略了书法家王羲之的风采。
同学们在印有“兰亭”字样及兰花图案的折扇上进行描红体验活动,黑与白,笔墨纸,回归最纯粹的书写。大家通过轮廓填墨的扇面描红体味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妙。
当墨守成规的书写遇上任意遨游的想象,兰亭变得妙趣横生。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生动有趣的“书法第二课堂”。
4
结语
很多人钟情兰亭,不仅仅因为兰亭有王羲之,很多人喜欢绍兴,也不仅仅因为绍兴有鲁迅先生。
喜欢是一种情愫。一个真正古老的地方,不仅仅是能经得住岁月的考验,还要能继承得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我们继续行走在路上,
遇见美好,用♡感知中国。
再见,绍兴!
侬好,上海!
咱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