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下午2点,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及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语言大学讲座教授孙朝奋先生应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的邀请,作了题为“再说‘的’字的隐现和语用规律”的学术讲座。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院长刘现强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汉语学院及其他学院的青年教师和中外研究生同学聆听了讲座。
孙教授首先给大家列举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关于“的”字的相关研究,包括:吕叔湘先生(1979)、朱德熙先生(1961)、Li and Thompson(1981)、张敏(1998)等。接着孙教授为我们列出了有“的”和没有“的”两组对比句子:我爸爸和我的爸爸;美国银行和美国的银行,提出了这两组的特点是前一组“似可互换”,后一组“不可互换”。接着引出了这场讲座的主要观点“汉语名词系统”。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中,孙教授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了现代汉语名词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词汇化成词(无“的”),一是名词短语语法结构(有“的”)。讲座中,孙教授还谈到他研究汉语名词系统的缘由,提出了词汇化程度相异的四种NPS,以及语境、搭配等问题。最后,孙教授为本次讲座做了四句总结:汉字“的”字多,不辨语字词,有“的”是短语,无“的”就是词。
孙朝奋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语言风趣幽默,为大家研究“的”字开辟了一个新思路。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孙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台下老师及学生的问题,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