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院张林军副教授(第一作者)和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李平教授等研究者合作完成的论文《语音知觉过程中声学和音位信息加工的动态关系》(Cortical Dynamics of Acoustic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in Speech Perception)被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确认接受并将于近期发表。是国际著名综合类学术期刊,最新SCI影响因子为4.351。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语音知觉过程中负责声学和音位信息加工的脑区已经较为明确,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存在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语音加工必须首先进行初级的声学分析,音位信息加工只能在声学分析完成之后才能进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声学分析和音位信息加工之间存在着即时的信息交换,自下而上的声学分析要受到自上而下的音位信息加工的调制。张林军等人的研究以汉语声调的范畴化知觉为切入点,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语音知觉过程中声学分析和音位信息加工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和同一声调范畴的刺激相比,不同声调范畴的刺激在大脑左侧的颞上沟/颞中回引起了更强的激活,这反映了对声调音位信息的加工;更重要的是,不同声调范畴的刺激在右侧初级听皮层引起的激活要显著弱于同一声调范畴的刺激,也就是说,相同和不同声调范畴的刺激在右侧初级听皮层和左侧颞上沟/颞中回区域引起的激活表现出了明显的交互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声调初级的声学分析会受到较高加工层面的音位信息的调制,从而为明确语音知觉过程中声学和音位信息加工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该论文是系统探讨汉语语音特别是声调加工神经机制系列研究的第4篇,之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分别发表于等脑成像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另外,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声调范畴化知觉的脑电实验也已经完成,相关论文正在撰写中,相关研究成果将为明确汉语语音特别是声调加工的神经机制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