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认真策划和紧张筹备,2011年1月7日下午1点至4点,汉语学院第十七届科研报告会暨“国际汉语教育的新视野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教一楼四层隆重召开。汉语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兄弟学院的一些教师、我校部分研究生以及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一些研究生共八十多人慕名前来听会。此次科研报告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经院内专家初审和校内外专家复审后进入当日的论文研讨阶段。科研报告会共持续三个多小时,教师们在讨论中相互切磋,彼此启发,表现出活跃的学术思维与浓厚的科研气氛,也展现了汉语学院强劲的科研实力。
此次科研报告会的目标明确,即推进跨文化视野下的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第二语言习得、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汉外对比等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和理念向国际汉语教学可操作成果的转化、推广及应用,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及教材编写理念。
与往届相比,本届科研报告会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依照会议分主题的不同,共分为五组进行讨论,分别为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二语习得与汉外对比及翻译研究、汉语教材研究、汉语研究、博雅教育及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模式研究。主题的细化使得教师们就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更加热烈的讨论和更为深入的交流,碰撞出了更多的思想火花,直到讨论结束之时很多老师仍沉浸于意犹未尽的思考和争论当中。
二是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现场点评。本次科研报告会共聘请了9位专家,包括校外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教授、人民大学文学院李泉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王中忱教授等。9位专家在会前两周已经对有关论文做了仔细的审读。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专家们或做出切中要害的点评,或高屋建瓴地指出后续研究的方向,或针对作者思路、具体表述以及论文框架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与会教师在和专家们零距离对话中倍受启发,获益良多。
三是很多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旁听会议,感受学术研讨的浓烈气氛。她们不仅认真聆听,深入思考,还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就教于方家。汉语学院的科研报告会不仅为教师们搭建了相互切磋、彼此交流的平台,也为研究生们开辟了一个求知问教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在分组讨论之后进行了大会总结,各小组的召集人分别介绍了本组的研讨内容和收获。汉语学院陈忠副院长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回顾了汉语学院2010年的科研工作情况,并对老师们取得的科研成绩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一线教师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经过研究提炼为理论成果,关键是找准理论与教学应用的接口,将前沿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与研究成果转化为汉语国际教育可操作的成果,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理想化模式。他还希望大家及早地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和教材编写中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鼓励大家新的一年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本次报告会提交的论文经作者修改后将于2011年3月1日定稿并结集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第2辑),预计将于2011年6月出版面世。此次研讨会及学术论文集是汉语学院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也是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首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9-2011)、“首都汉语国际教育体系研究”(2010-2012)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