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入口 | 教师入口
学校主页
郭鹏教授应邀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做学术讲座
2010年01月21日 00:00点击:[]

1月14日,应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汉语学院郭鹏教授在该院文科楼602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唐宋时代的闲适诗与洛阳》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首师大文学院副院长陶礼天教授主持,来自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专业的师生共30余人到场聆听讲座。

郭鹏教授主要从中唐到北宋士大夫政治生态发展史、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之间张力关系等角度,探讨闲适诗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在此一时期的正式确立与发展变化。讲座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由唐宋转型理论出发梳理唐宋时代闲适诗的类型意义;第二部分从中唐白居易在理论与创作上确立闲适诗类型入手,探讨闲适诗所反映的士人政治生态以及洛阳与文学的关系;第三部分概括地描述了中唐至北宋期间洛阳的文化特点及不同阶段的诗歌创作风貌,指出中唐闲适诗作为一种类型在北宋熙宁、元丰间洛阳诗坛得到继承与发展,并在以邵雍、司马光等人为中心的诗歌创作集中地反映出来;第四部分就唐宋闲适诗与洛阳的论题归结出几点结论:虽然表现闲适情怀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不绝如缕,但闲适诗首先应作为一种特定的诗歌类型来看待。在中唐的大和至会昌间、北宋的熙宁元丰间,闲适诗并非发生于远离都市的山水田园之间,而是回响于作为文化中心的洛阳的诗坛。闲适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型在中唐确立并在北宋得以发展,主要缘于特定的士人政治生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之间的张力关系。在白居易一群人那里,闲适诗隐喻了士大夫通过“身闲心适”对政治紧张感的克服,是一种收敛性的主体诉求;而在邵雍、司马光那里,闲适诗更多地反映出士大夫似乎是以“乐道安闲”的道德优越感形成对执政中心的某种抗衡,是一种积极性的主体关怀。不论如何,闲适诗这种诗歌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唐宋之际士大夫政治生态的文学衍生物,而洛阳作为当时不可替代的文化中心,其文学史意义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郭鹏教授的讲座内容充实,思路新颖,极具启发性,引起了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

国际中文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82303400,传真:010-82303965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