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6日上午,国际中文学院2024-2025学年度第一次公开课在教一楼815教室如期开课。本次公开课为高扬老师讲授的文化专题讨论课。校督导组专家、国际中文学院领导及教师等20余位专家同仁观摩了本次公开课。
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对象为国际中文学院本科三年级(上)的23名国际学生,授课内容为《中国文化专题讨论(上编)——中国当代文化》中的第3讲《中国人的性格》。教学时长为两课时,共90分钟。

公开课伊始,高老师对前次课进行了复习,通过对辜鸿铭的生平,及其对中国人性格观点的汇总,带领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做好铺垫。随后,通过探寻辜鸿铭与林语堂在生平、著作等方面的共同特点,自然地导入新课。在新课教学过程中,高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将主体环节分为“忍耐、和平、知足、保守”四个方面,并将每一方面分成若干小段文字呈现在课件中,方便学生阅读与教师讲练。每个主题均包括讲解与讨论两个环节。在讲解部分,高老师首先通过课文朗读与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接着,他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简要讲解,包括俗语、古代典故、汉语表达句式等,并对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化知识进行了适当补充,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为后续的口头表达与讨论奠定基础。在讨论部分,高老师设置的讨论题目将课文内容与学生自身实际紧密结合,并且层层递进,不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更能够引发学生对民族性格、文化冲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课堂最后,高老师组织了小组讨论,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口语表达和意见交流机会,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
高老师的授课方式温和亲切,发音标准清晰,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流畅,并充分运用了多模态教学手段。整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公开课教师感言:
“文化专题讨论”是国际中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本学期主要讨论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发展和变化。《中国人的性格》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课文取材自两位国学大师辜鸿铭和林语堂的著作。由于百年前的历史对现代的国际学生而言颇为陌生,本课程的挑战之一便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使学生对当时的时空环境有所了解,但又不偏离关于中国人性格的主讨论方向。第二,课文虽然经过教材编写者的再加工,但依然保留了两位大师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课文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思考,还涵盖了大量的俗语、历史典故和文化知识,这些内容对现代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此外,课文的篇幅相对较长,这使教师在课文讲解与学生讨论之间难以取得平衡。第三个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文化专题讨论”课程的核心目标——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以及论述观点的能力。教师需要仔细考虑如何将抽象宏观的文化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个人认知相联系,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针对《中国人的性格》课文中的三大教学难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第一,针对历史文化时空较为遥远的问题,我在第一次课上以口述的方式进行了简要介绍。例如,通过讨论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来阐释辜鸿铭和林语堂的著作如何成为了中西双方相互了解的桥梁。此外,我提供了三段百年前的真实影像资料,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社会风貌。第二,针对课文内容繁复和篇幅较长的问题,我安排了课前预习和课上的快速阅读,这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基础,并为讨论预留了足够的时间。对于关键知识点,我力求讲解精炼,将部分复杂的文化内容分散处理,以减轻个别环节的教学压力。第三,针对口语表达训练的问题,我在课堂的主要教学环节均布置了讨论题目,题目设计追求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文化背景相联系。
此次公开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国际中文学院领导与同事们的支持与鼓励。衷心感谢学院为我提供展示机会,感谢前辈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
同行专家点评:
“文化专题讨论”作为本科三年级留学生的必修课,“文化”和“讨论”是其关键词。在文化层面,尽管三年级留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在课文学习和深入讨论的过程中,势必涉及到纷繁的文化知识,如若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学生感到困惑,从而影响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讨论的深度。在讨论层面,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掌握相关话题常用语句,提升快速阅读、口语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所以如何在多元教学目标中凸显讨论这一核心要素,就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挑战。本次高老师的公开课,无疑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给前来观摩的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文化知识的处理上,高老师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处理好林语堂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国悠久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现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高老师在这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能力。他不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在文化知识的讲解中做到深入浅出,收放自如。例如,通过补充唐代张公艺的家庭生活情况,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大家庭”概念。针对现代学生的特点,高老师采用了“借古说今,借中映外”的处理方法,将百年前的课文内容与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与价值。例如,在探讨中国人的忍耐时,他会问学生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中是否也将忍耐视为美德,并探讨在面对生活中的冲突时他们的应对方式。
在讨论环节的设计上,高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讨论题目,并被巧妙地安排在整堂课的不同阶段,确保学生在各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口语表达,大幅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对于需要深入思考的讨论题,高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清晰的描述,引导学生迅速把握讨论的核心点。课堂最后的小组讨论令人印象深刻,高老师以“过洋节”为主题,巧妙地将讨论从民国时代扩展至当代中国社会,更进一步关联到学生各自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就保守与开放进行深入讨论,题目的设计具有很高的跨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