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入口 | 教师入口
学校主页
留学生专访 | 许俊杨:我希望为中泰两国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2024年10月04日 12:00点击:[]

Q1 |QUESTION: 可以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

大家好!我是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2023级泰国籍博士研究生许俊杨。我现在26岁。

Q2 |QUESTION: 看出来你很喜欢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初衷让你来到中国留学呢?

我特别喜欢学习中国的传统艺术,例如中国书法、国画和剪纸等。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的戏曲和一些民族歌曲。我本来也想学习唱戏的技巧和民族歌曲的唱法,但因为时间有限,目前为止我都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我还喜欢品尝中国的美食,特别是中国茶文化深深吸引着我。喝茶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体验,让我更加感受到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因此,我来中国留学的初衷就是源自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中文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我对其进行深入学习的愿望。

Q3 |QUESTION: 你是从什么时候接触到中文并爱上这种语言的呢?

我第一次接触中文是通过一位甜美天后——邓丽君。有人曾说过“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因为我家的外公外婆是华侨,邓丽君的歌声就总在他们身边回荡,因此,每天清晨邓丽君的代表作《甜蜜蜜》都会在我耳边循环播放。可以说,邓丽君小姐的声音见证着我的成长。邓丽君的歌声不仅动人心魄,更为我打开了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大门。她的歌曲充满了温情和感动,让我不仅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好奇心。

Q4|QUESTION: 很多人认为学习中文很难,在你学习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我正式开始学习中文是在我的高中阶段。我就读于中文英文班,开始了我的中文学习之旅。那时,我对中文还很陌生,对于一个新的语言系统,我感到有些迷茫。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的中国老师开始教我们拼音时,我感到了一些困难。中文的拼音系统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和掌握它。每个音节和声调都像是一道挑战,我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够准确地发音。在高中时,我经历了一些搞笑的事情。那时我的中国老师生病了,休息了几天。当他回到教室上课时,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病句。我问他:“老师,您有病吗?”(其实我想问的是老师您生病了吗?)老师微笑着看着我,然后说:“老师没有病,只是生病了而已,现在已经好了,谢谢你的关心。”最后他细致地向我解释了“有病”这个词的意思。当时我的中文水平还不够高,听不太懂他说的中文,但我看到老师对我非常有耐心,一直在慢慢地解释。从那一刻起,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好老师需要具备耐心,才能够很好地教导学生。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挣扎,但我也感受到了进步和成就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逐渐掌握了拼音系统,开始了解更多的汉字和词汇。谁会想到最终我选择了中文,并坚持学习至今。我本科就读于孔敬大学商贸汉语专业,而硕士阶段则选择了北京语言大学攻读研究生。

Q5 |QUESTION: 你是什么时候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的,对这里有怎样的印象呢?

回想起2019年,作为曾经的汉语速成学院的短期交换生,我初次踏入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那里美丽的环境和专业的师资团队深深地打动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本科毕业后必将申请奖学金,前往北京语言大学攻读研究生。终于,在2021年,我的梦想成为现实。当我妈妈得知我被北京语言大学录取时,特意为我准备了两件羽绒服。然而,由于疫情的原因,我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冬天,这两件羽绒服都挂在我的衣柜里,无法亲身体验北京的冬天。中国在疫情开放后,我才再次回到母校,感受到了它的多元、国际化的文化氛围,才第一次亲眼看到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当时自己只有最后的几个月时间能与同学们真正面对面相处,心中难免五味杂陈。但这短短几个月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亲密交流的机会,因为真正的接触才能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感动和温暖。虽然在这两年里有些遗憾,但同时也有很多其他有趣的经历和回忆。

在读硕士期间,每个硕士生都面临着论文开题和毕业答辩等挑战,我和几个同学一周要一起在腾讯上找朋友倾诉,讨论自己的开题报告和准备毕业答辩报告的情况。我们都深刻地体验到了论文写作的艰辛,共同感受到了论文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彼此相互支持,互相鼓励,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关。我们都认识到,每个人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和挑战,论文写作成为了我们共同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更加坚韧和有耐心。论文写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调整。在同学们的陪伴和支持下,我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且学会了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不断成长。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学术能力,也让我更加坚信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面临挑战的时刻,我们携手与同学并肩作战,不仅成功地完成了论文写作,还一同走过了毕业的门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就,更在团队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目前,大家毕业后纷纷回到各自的国家,开始了新的征程,而我选择留在原校继续为自己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我深信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研究生将会是我未来学术生涯中的一段宝贵经历。作为一所以语言学为特色的知名学府,北京语言大学提供了优质的学术资源和学习环境,我相信在这里,我将能够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Q6|QUESTION: 来到了现在的国际中文学院,你参加了哪些课程和活动?

关于学校国际中文学院的课程或讲座活动,我基本上对学院开设的课程比较满意,能看出大部分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我认为学院举办的讲座活动也比较有针对性。作为一名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我深知我们学校拥有一些在这个领域非常杰出的教授。因此,每次学院邀请这些教授来进行讲座,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可是确定就是不够多样化和。除了专业课程外,学院该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活动,涵盖不同领域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虽然学院举办的讲座活动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机会,但我认为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这些活动的内容。除了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进行专业讲座外,学院还可以考虑邀请行业领军人物、企业家、文化名人等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这样的讲座活动将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动态,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Q7 |QUESTION: 除了学习以外,来到中国后,你还去了哪些地方?在这里生活感觉如何?

除了北京,我曾游历过中国的哈尔滨、重庆和天津。然而,对我而言,最喜欢的地方仍是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使得它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在北京,我能够感受到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历史与未来的交汇。无论是古老的胡同与庙宇,还是现代化的CBD和高楼大厦,都展现了北京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此外,北京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景点。我可以在故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也可以在798艺术区领略现代艺术的魅力;我可以漫步在长城上感受历史的厚重,也可以在鸟巢水立方感受现代建筑的壮丽。在我心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天安门广场。北京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各种传统美食和国际美食汇聚于此,让人大饱口福。我曾听中国朋友说,来北京必须尝尝爆肚、品尝豆汁和品味老北京杂酱面。对于豆汁,我本来想象它会与豆浆相似,因此我的中国朋友就专门给我点了两碗豆汁。一开始我保证会将它们喝完。然而,喝下第一口后,我便发现其味道与我所想的完全不同。最终,我只喝了一口,无法再继续第二口。但对我而言,这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尽管之前听说豆汁不好喝,但我仍想亲自尝试一番,因为亲身体验胜过百闻不如一见。

Q8 |QUESTION: 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对于我的未来规划而言,在学术方面,我将继续深化自己在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扩展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围。我计划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更多高水平的论文,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并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展开合作研究,以提升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同时,我也希望能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一名中文本土教师,在毕业后回到我的国家担任大学教师。近年来,泰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来泰国旅游,这使得学习语言变得尤为重要。除了英语之外,学习中文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泰国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泰国人开始学习中文。因此,我希望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帮助更多泰国人掌握汉语技能,了解中国文化。

对我而言,成为一名汉语教师是一项伟大的使命。虽然责任重大,但充满成就感,我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泰国是我的家乡,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深爱这两个国家,热爱这两国的人民。因此,我希望为中泰两国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讲好中国的故事。

未来的道路可能充满挑战和困难,但我坚信,只要我不忘初心,不断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我将怀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勇敢地迈出每一步,开启属于自己的光辉未来。

Q9 |QUESTION: 中泰交流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你会如何给你们国家的人介绍中国,让他们来体验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和泰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渊源,涵盖了各个领域。除了在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外,中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饮食文化成为中泰文化交流中的一大亮点。在泰国,中国麻辣风味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攀升。无论是麻辣烫、麻辣火锅还是麻辣串,都成为了泰国人喜爱的美食选择。这种饮食文化的传入不仅满足了泰国人对不同口味的追求,也促进了中泰之间在饮食文化领域的交流和融合。除了麻辣,近来糖葫芦也逐渐受到泰国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反映出了中泰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麻辣风味和糖葫芦的传入反映了中泰两国人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欣赏。通过美食的交流,中泰两国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文化,促进了友谊和理解的增进。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泰国的饮食文化,也为中国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我深感责任重大的使命,也是我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责任。

国际中文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010-82303400,传真:010-82303965

技术支持: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