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特别节目《湖山雅集》,经过层层选拔,北京语言大学的20余名国际学生参加节目录制。来自泰国、越南、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和蒙古国等国家的北语学子相聚杭州,探访良渚遗址公园、西泠印社、杭州西湖等文化景区,“雅集”在移步换景间,同学们通过古筝、古诗今唱、民族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以体育之名,搭文化之桥,聚亚洲之力。

节目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拉开序幕。这里是世界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窗口,也为杭州亚运会提供了诸多“灵感”——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采集;玉璧和玉琮是良渚文明的代表性玉礼器,杭州亚运会的火炬的出火口设计就来自“琮”最早的甲骨文字形;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琮琮”是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在这里,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国际学生五色弦筝乐团以一曲《茉莉花》为节目开场。北京语言大学教师、古筝演奏家孙润与来自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的同学们身着民族服装共同表演,经典的旋律从五色弦中缓缓流出,学习中国传统乐器的国际学生,用旋律传达着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杨柳同学说,“泰国也有茉莉花,我们喜欢做茉莉花环,茉莉花的味道像母亲慈爱的感觉,因此茉莉花也是泰国母亲节的象征。”

文明的延续在良渚古城中处处可见,东北角海拔30多米的雉山彰显着良渚先民利用自然山体当做城墙的智慧与规划。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初秋的夕阳映照着雉山湖的碧波,越南、泰国、蒙古、印尼的国际学生身着鲜艳隆重的民族服饰,在湖边翩翩起舞。不同国家的舞姿相映生辉,活泼动人的舞姿相映成趣。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与节目主持人对话,进一步介绍舞蹈的内容与意义,分享他们对文化交流的理解。








叶南平(印度尼西亚)同学表示,“与主持人互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舞蹈背后的故事,此刻的我们,不仅仅是舞者,还充当着文化大使的角色。对主持人解释舞蹈的动作和服装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交流方式”。
亚运会吉祥物“莲莲”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西湖,名字源于西湖中无穷碧色的接天莲叶。创建于清朝的西泠印社就坐落在西湖边。印社的建筑不是传统的纵横格局,亭台楼阁皆借山势高低而建,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来自印尼、越南的3位同学行走在曲径林间,用古诗今唱的方式演绎对西湖最广为人知的赞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诗由中国知名词曲作家、资深音乐制作人、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刘尊老师谱曲,古诗今唱由北京语言大学教师赵清指导。


从汉末的邺下雅集,到东晋的兰亭雅集,雅集作为古代文士的文化情结与艺术状态,是中国文人雅士钟爱的活动之一。自古至今,中国与亚洲多国互学互鉴、交流融合,形成璀璨闪耀的亚洲文明。《湖山雅集》节目向亚洲青年发出雅集邀请,在中国的亚运时刻,从人文的视角观察杭州、体验杭州,在走走看看中体会当代中国。
叶南平(印度尼西亚):
“ 这座城市处处洋溢着亚运会的氛围,各种鲜艳的标志和装饰点缀着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体育对于国家和城市的重要性。”
梁氏美缘(越南):
“ 录制电视节目让我也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辛苦,能做出一个在电视上播出的几十分钟的节目,需要很多人辛辛苦苦忙碌好几天。在三十多度的气温下,我们每个人都辛苦了几个小时,这让我对杭州的印象更深了。”
陈佳微(印度尼西亚):
“ 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传统舞蹈,反映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一起排练和表演,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增进了我对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欣赏。”
杜尼莎(印度尼西亚):
“ 这个视频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各个国家舞蹈的魅力和独特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各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在拍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杭州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
北语学子用热情展现青春态度,用实践理解亚运精神,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上,画上了精彩的一笔。